[004交換日記:母乳媽媽的戰歌]
淑婷:
讀著妳的信,在擔心妳的孩子,心疼妳的辛苦之餘,嘴角不免浮現一抹笑意。是啊,我完全理解妳說的。想當初我還在哺乳時(也不是那麼久以前,畢竟,我餵到兒子兩歲九個月才斷奶呢!),也是在孩子病中塞一個奶給他,讓因為發燒而煩躁不安的他吸吮我的乳頭,慢慢平靜下來,沉沉睡去,在睡眠中消化具有免疫力和營養的母乳,再次獲得打倒病毒或細菌的力氣…
和妳一樣,我也很享受餵奶的時光。不過,我一開始的哺乳之路走得並不順遂。如妳所知,我是在波蘭生產的,而且是剖腹產。手術過後,我的身體很虛弱,孤單一人躺在加護病房觀察一晚後才轉到普通病房。第二天中午丈夫帶兒子來看我,我才真正仔細看清這在我肚子裡待了九個月的小子。
剛剖腹的我,乳房中根本沒有奶水。聽丈夫說,助產士晚一點會來教我如何哺乳,但是不確定什麼時候來。「在那之前,我們就先給他喝配方奶好了,護士早上也是給他喝這個。」「配方奶?可是我想給他餵全母乳啊,喝了配方奶不是就不想喝母乳了?」「但是妳昨天晚上在加護病房不能餵奶…」
雖然心裡不太舒坦,我還是接過了丈夫遞來的配方奶。「這怎麼是冷的?是不是要熱一下?哪裡可以熱?」「不用,護士說直接喝,室溫就好。」「室溫?現在是十二月啊!屋子裡也沒多暖!你確定新生兒可以喝這種東西嗎?」
抱著一肚子的疑惑和不滿,我終於等到了助產士,迫不及待詢問她關於哺乳的種種。得到的答案是:是的,配方奶不用加熱,直接打開包裝就可飲用。孩子要三小時餵一次,如果母乳不夠,就要喝配方奶,因為妳總不能讓小孩餓著吧?如果他餓,就會沒力氣哭,之後會越來越餓,就更沒力氣哭…
雖然不太同意助產士的說法,但是新手媽媽也沒有其他人可以問、其他人可以靠(我爸媽正在坐飛機來波蘭的途中),只好暫時接受了這樣的安排。三天後出院,附近診所的助產士來家裡教導我們新生兒照顧的大小事(波蘭有助產士居家照顧,去申請就有)。助產士人很不錯,也很專業,但是在哺乳方面,也是抱著「母乳不夠就要餵配方奶啊,不然體重怎麼增加」的觀念,甚至還拿出一個秤,告訴我們:「你們可以量量他一餐吃了多少母乳,不用每餐量啦,偶爾量就好…」
用肚臍想也知道,緊張兮兮的新手父母當然是每餐量、每餐崩潰、每餐口角不斷…活在高壓和睡眠不足中的媽媽(我們超白癡的,每天半夜還真的設鬧鐘,把一出生就睡過夜的兒子狠心挖起來每三個小時餵一次!),奶水依然不足,於是更加依賴配方奶,乳房缺乏刺激,製造的奶水就更少,如此無限惡性循環…一直要到兒子四五個月大,開始吃食物泥,我們才脫離了配方奶,走上母乳加食物泥的康莊大道。
和妳寫這些不是想抱怨,只是想說:在國外當母乳媽媽,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啊。波蘭這幾年雖然大力推廣母乳,但是仍有許多舊有的觀念和習慣要破除,也會遇到很多挑戰,妳提到的在公共場合哺乳的問題也是其中之一。我很幸運,我在火車、公園、餐廳、飛機上餵奶,從來沒有人對我說過什麼。但是一個波蘭朋友告訴我,她的朋友在大賣場餵奶,保全竟然走過來叫她去廁所餵。
「年幼時曾那麼渴求母乳慰藉的人們,為何在許多年後會對哺乳行為感到害羞或不悅呢?」妳問的問題我也百思不解。幾年前,波蘭一個推廣母乳的基金會Mleko Mamy(這名字一語雙關,同時有「我們有母乳」及「媽媽的乳汁」的意思)辦了一個攝影徵稿的活動,打算在華沙地鐵展出母親哺乳的照片。展覽開幕前一周,地鐵通知主辦單位要撤展,因為不想傷害宗教情感。這件事在當時引起廣泛討論,媽媽們帶著小孩到地鐵哺乳,以示抗議,後來,這個展覽轉到華沙大學圖書館展出。
我看過那些華沙地鐵不願展覽的照片,每張都很美、很自然,照片裡的媽媽和寶寶都看起來好幸福,我也相信他們真的很幸福。希望,有一天這樣的幸福可以公開攤在陽光下,不需要受到任何人的質疑和指責,不管是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。
蔚昀
寫在已經不用餵奶但是依然要陪睡的夜晚